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3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一、学习提纲 1、坐姿、站立有什么要求; 2、礼节不是表面,而是要诚于中,形于外。 3、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是在培养什么学问; 4、人为什么能遇到善缘; 5、教导孩子过程中注意的问题
二、学习报告 1、坐姿、站立有什么要求 “勿践阈,勿跛倚;勿箕踞,勿摇髀”。 “勿践阈”是指,在站或者在坐的时候不要去踩东西。比方说,古代有那个门坎,你踩在上面,那个姿势就很难看,也让人家觉得你很轻慢、很随便。而且东西让你踩久了容易坏掉,所以这也是一个惜物的态度。现在很多小孩子坐在椅子上,他会把脚踏在椅子的杆子或者桌子的杆子上,这都要及时修正。所以孩子很多动作我们都要适时给他修正,他才会习惯成自然。 “勿跛倚”,就是站的时候歪一边或者靠东西,这都很不好。当他连站的时候都这么随意、这么随便,你敢把重要的事情给他做吗?一个人小事都这么忽略,那他遇到大事的时候也不可能突然变谨慎。所以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。一个人大的能力也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起,一个人不好的行为也都是从生活细节开始忽略掉的。 “勿箕踞”,箕是畚箕。畚箕,它的口开得很大,所以勿箕踞的意思就是坐下去两脚不要开得很开。如果你坐的时候脚开得很开,看起来就很不文雅,假如又是女性,可能就要惹人非议。 “勿摇髀”,就是坐下来的时候晃腿,左右晃、上下晃。一个人为什么会在那里晃,说明他的内心焦躁不安。当一个人内心焦躁不安,他跟你在谈话的时候,都是表面在应付,不得不做。那他为什么内心会有许多不安,因为他觉得有很多重要的事需要他去做,比方说孩子的教育或者家庭夫妻关系,他都没有办法好好解决,所以一直都挂在心上,但是每天又不得不把这些必须要赶快去忙的事情先做,他的心就一直没有办法完全专注在当下去用心,所以他一焦躁,身体就开始晃动了。所以现在的人确实也是生活得很不简单,因为要让心安下来,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。所以,一来要提升我们的智慧,二来也要从外在的行为时时保持警觉性,常常观照自己的言语还有自己的肢体、动作是不是有不恰当之处,久而久之,你的这些言语行为就会内化,时时保持一个恭敬,保持礼节的分寸。
2、礼节不是表面,而是要诚于中,形于外 “揖深圆,拜恭敬”。鞠躬的时候,我们要鞠下去,这叫九十度鞠躬。其实我们的鞠躬动作或是其他礼节动作是不是从内心出来,自己知道,别人也感受得到。所以礼节确确实实不是做表面的,而是要“诚于中,形于外”。
3、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是在培养什么学问 “缓揭帘,勿有声。…邪僻事,绝勿问”,事实上这段经文它是让我们养成一种心细胆大的态度,我们在做很多动作时尽量要放柔和、放恭敬,但是面对一些挑战的时候要不怕困难,所以“勿畏难”。因为心细,所以做事很谨慎,自然而然就不会出状况,所以胆大心细都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始培养。 一是培养替人着想的学问。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。当我们在揭帘子的时候要轻手轻脚,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。因为人都是群居在一起,互相工作,互相生活,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是不是造成别人的困扰、别人的烦恼,我们要时时有这样的敏感度去观照。比方说,旁边有人在睡觉,你开帘子的时候,嚓!他说不定已经两三天没睡好,好不容易入眠了,你这一个动作可能又让他睡不着觉了。所以“缓揭帘,勿有声”,虽然是一个揭帘子的动作,也是告诉我们,我们每一个言语动作是不是会让别人觉得不安?这个声音会不会过大?当我们时时替别人着想,心也会愈来愈柔软,当你的心愈来愈柔软,你就是真正在落实仁慈之心。 所以一个人是否有学问,在哪里看?我们说替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。而替人着想可不是用嘴巴说的,而是点点滴滴落实的。除了走路声、关门声不可以太大,比方说大家一起吃饭,吃的时候不可以声响太大。一个人往往代表的不只是你自己,有时还代表公司、代表团体,甚至代表中国人。 二是培养慎独功夫。一个人的修养绝对是在家中培养,绝对是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在落实。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“慎独”的功夫,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,我们的动作、我们的言语依然都是要放轻、放缓,这样习惯自然了,自然在公共场合都能够做得出这样优雅的行为动作。 三中培养惜物习惯。“缓揭帘”,除了声响不要影响到别人之外,也是一种爱惜物品。因为你用东西的时候轻手轻脚,它就不容易坏掉。假如我们平常用东西都很粗鲁、很大力,这样本来这个东西可以有五年、十年的寿命,可能用不到一年就坏掉了。所以从这个惜物的观念当中,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太粗鲁。当你的动作都能轻柔,生活当中就不会常常发现扯坏东西、摔坏东西,或者是撞到东西这样的情况发生了。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受伤?最主要的原因在心,粗心大意才会表现出莽撞的行为。 那如何修正自己呢,要从根本下手。根本就是从这一颗心开始调伏。而这一颗心的调伏,又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事相当中去用心,善于学习。
4、人为什么能遇到善缘 蔡老师在一生当中都能遇到多好非常好的长者、好的老师,遇到是结果,原因在于有恭敬的态度、原因在于有一分心利益学生、利益社会的心。俗话说“人有善愿,天必从之”。当一个人有善良的存心,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垂爱,会有很多很有道德的长者来帮助你。 人生的缘很难说,人生的缘绝对不是在外在距离的远近,而在于心。心很切,所想人生的目标都相同的时候,纵使在万里之外也会来相会,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。所以人与人的距离不在外在内。像蔡老师,他想要弘扬中国文化时,结果在澳洲遇到了杨淑芬老师。你看在万里之外还是相会了,所以最主要的原因,还是那一分心。
5、教导孩子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一是正确对待孩子犯错。当孩子犯错时,你绝对不可以在那个当下乱发脾气。比方说孩子又犯错了,你的火气就上来骂他一顿,当你用这样的态度,孩子他会觉得家长、老师很凶,他会想,都已经骂过我了,一笔勾消,所以下一次犯错的时候,不要被看到就好,这样的话,孩子就不会从这个错误当中去反省、去改过。 所以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时候,所以不可以意气用事,不可以发脾气。同时,我们也要学会真诚的称赞孩子,称赞时要注意要具体,你很具体,对方就会觉得真有这么回事。假如你才只是说不错、很好,别人会很怀疑。当我们家长、老师至诚的称赞给孩子时,会留在他的心中一辈子,有时也会影响他的一生。 二是“禁于未发之谓豫“。其实我们家长、老师是可以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机会的,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“禁于未发之谓豫”,就是预防法,孩子还没犯错以前,你就要把正确的观念告诉他。这就是慎于始,也是禁于未发,预防的态度。 三是及时感受孩子的内心。其实在我们深入去了解、接触孩子后,你会发现一般认为行为比较偏差的孩子其实也都很善良,只是疏于管教而已。当你对他很好、很有义气,他一定会也对你很有义气。而且,我们当父母、当老师要常常能够去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状态,不然你都不能适时的给他疏导 四是教学相长。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。在《礼记•学记》有提到“学而后知不足,教而后知困,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,知困而后能自强也”。比方说老师在上课当中,底下的学生眼睛呆滞,快睡着了,就代表我们这样讲他们无法理解,这个时候我们要自立自强,再研究应该怎么引导,举哪一些事例,才能让他有所领会;或者是学生有很多疑问、疑难来问我们,结果一问,我们还不会,就会激励我们好好去查数据,好好再去跟人,其它长者、智者学习,所以就能够不断提升。 其实在生活中也是这样,比如,我们有些朋友也很想弘扬中国文化,但是又怕能力不够。其实不要怕能力不够,等我们都有能力了再来做,已经来不及了。家庭社会都乱了,到时候你想做都没机会了。所以我们要抱持着“做中学,学中做”,当有朋友来提问时,我们也不用紧张。假如会的,我们就真诚回答他。假如不会的,可以问我们的师长。当你面对别人的问题你不会,你又主动去帮他找答案,他会更尊重你,他也会很感谢你,因为你处处帮他的忙。所以在心理上不要有担心,确确实实教学才会相长。
2012年8月10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